查看原文
其他

召集|快传下去,戴锦华教授B站又开新课了:《中国电影50部》,从电影了解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活字文化 Author 戴锦华



光影看中国,记忆历史,触摸现实。


时隔一年,活字文化出品的新课《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bilibili如约而至。


2022年是戴锦华老师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执教的第40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她携《中国电影50部》再度聚焦中国电影,分享她对于电影的无比热爱。


新课《中国电影50部》,不光是一个50部电影的集成。而是以戴教授四十年的学术成就,重新梳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认识中国电影文化。


她说:“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电影艺术自身,是电影语言革命,是电影新浪潮,是电影艺术家对于自身的一个无穷的开拓和探讨。但是进而我想经由电影,和大家分享我尝试去思考的,困扰着我的,同时我以为也许困扰着社会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课程的结构最终达成了从电影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这样一个层次的分享,与戴锦华教授四十年的学术成就息息相关。


戴锦华教授是那种不愿意绑在学科战车上的学者。有人以为她做电影研究,却从不清楚她的性别研究。而把她视为女性主义学者的人,又不了解她的文化研究。


这种“任性”在学界很少见。在文化资本领域,她很少有意积累,而是随内心的困惑跨界。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形容她“率性,敏锐”,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健芝则觉得“她是性情中人,有很强的正义感”。


戴锦华

对于自己的选择,她一向甘之如饴。在关注贫困人群已经变得过时的今天,她数十年如一日为其发声;她曾走访被贫困、疾病和战争困扰的第三世界国家,记录全球化经济背后,被资本与技术遗弃的“弃民”;她将毕生才学投注于电影研究,专业的电影分析之外,更有当代稀缺的人文反思与批评视野。她保持困惑,有所忧虑,却无所畏惧。


精彩课程 抢先试看


今天,就让我们与戴锦华教授一同,以电影为出发点,经由电影的魔术,去叩访历史,返归未来,共同分享并且保卫我们的社会与现实。



开设课程《中国电影50部》的初衷与着眼点

为何我在选择影片的时候,每一部都会有一个抉择的困难,是因为我们知道自从电影诞生那天起,电影是什么的讨论就发生了,对电影是什么这个追问的回答也就同时地不断呈现。每一次答案似乎都给那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内容,而这正是因为电影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可能是魔镜,我们进入影院像进入了一个魔盒,像进入了一个魔术世界。我们去看这个光影奇观,我们去试图片刻逃离现实世界、现实生存、现实困窘。但是电影也始终被比喻为一个画幅,一幅画。它是美的,它是艺术的,它是被艺术家所营造的、所建构的世界。


但是大家一定记得,或者大家一定不要忘记,电影始终是,对电影的比喻之一始终是窗口,是一个洞向世界的窗口,是一个洞向未来的窗口,是一个带我们去探访,去叩访,去寻觅,去重返历史的一个窗口。


影片《三峡好人》剧照


而经由这扇窗口,人们会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自己求索看到的不同的风景,它可能是历史的,可能是社会的,可能是文化的,可能是生命的,可能是内心的,可能是精神的。对于我来说,它必须首先是电影的,首先是电影艺术的。


1

认知中国电影艺术



所以我的着眼点的基本的前提是,我希望我选择的影片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50部影片构成一个走进中国电影艺术,认知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不论我们是一个爱国者,还是我们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其实在我们心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鄙视链”。可能在很多爱电影的朋友当中,中国电影在这条“鄙视链”当中并不占有什么优越的位置。我也希望能够经由对这50部电影的分享,我们能够修订或者战胜那种我们自我怀抱着的对中国电影的某种“鄙视”。我们重新在20世纪、21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进程当中放置中国电影,放置中国电影文化。


2

涵盖中国电影史上

重要导演及作品

除了这样的一个也许难于达成的,不切实际的我的原初诉求之外,我的另外一个参数当然是,我希望尽可能地覆盖在80年代以降到今天的中国电影的范畴之内的重要导演,以及重要导演的重要作品。



当然我给自己设的上限是说,这个导演再伟大,她/他在我们的篇目当中也不能超过两部,最多占据两部的额度。尽可能地让我们的片单覆盖更多的电影艺术家,更多的电影艺术的实践,更多地经由电影这个魔术般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不同层面,不同面向,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社会风情、社会风景。这是我的第二个支点,或者第二个诉求点。


3

经由电影抵达世界、

远方与边缘

而第三个诉求点,我有所节制,但是我仍然想跟大家分享。因为近10余年来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重新放回到电影上。经常有人说我回归了电影,但是其实并不准确,我并没有回归我曾经一往情深地、无怨无悔地拥抱的那个电影艺术,或者说电影文本自身。



我再重新回归电影,经由文化研究,经由第三世界研究,经由世界性的考察,经由失败了的政治经济学转型之后,重回到电影,我不仅仅是重新拥抱了电影艺术,重新地燃起了我对于电影的爱。而同时是我意识到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电影作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公众艺术,电影银幕作为迄今为止所有的流媒体平台也不得不仿效和追随的一个文化的模板。



我想重回电影,同时经由电影,再一次地打开我们抵达社会文化,抵达世界,抵达远方,抵达边缘,抵达不可见之处的文化的追问,一个社会性的追问,当然也是对自我的追问


所以在我们的讨论当中大家会注意到,我会频繁使用一些字样。比如说不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对立项,但是却经常会成为我的讨论的对象和比对的点的历史与现实,想象与现实,语言与现实。我会经常地使用这样的字样,我会不断地回到电影作为记忆装置,电影中的历史与记忆,历史与记忆与现实,与我们回首,回溯的时候那个所站立的,那个现实基点之间的交互关系。


20世纪60年代,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们回答了所有对电影的质询,电影艺术家们骄傲地宣布说电影已经可以处理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所有最深奥、最玄妙的问题。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降,电影把自己成就为完全无愧于其他古老艺术的一个年轻的但是丰满的,极端的丰富和饱满的一种艺术形态。一个重要的电影的首映,它已经不亚于一本重要的著作的出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同时我认为也是现实的,我也希望它同时是有未来的,有纵深的,继续延续的状态。 


简而言之,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电影艺术自身,是电影语言革命,是电影新浪潮,是电影艺术家对于自身的一个无穷的开拓和探讨。但是进而我想经由电影,和大家分享我尝试去思考的,困扰着我的,同时我以为也许困扰着社会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以电影为出发点,经由电影的魔术,我们去返归未来,我们去叩访历史,我们去共同的深入,共享,并且保卫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现实


当然我始终期待大家不断地能够给予我反馈。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电影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小说来说,永远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时间参数。那两个重要的时间参数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和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对于电影我们有第三个参数,就是观看电影的年代。


你们和我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出生成长,我们也在不同的年代,以我们自己的路径和方式,第一次接触到了某部电影文本,我们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体认,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观察和不同的收获。我非常希望你们也和我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观察、收获。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的话,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来说将是一个不断地收获,不断地刷新的过程。


精彩课程 抢先试看




本文原载于“活字文化”,感谢戴锦华老师以及“活字文化”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伍晓妍


推荐阅读


新书推荐|《给孩子的电影》已上市,戴锦华教授的序言抢先读

戴锦华 | “从小说到电影”——论文学与电影的亲缘关系

52倍人生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